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网!

青春热线:0371-12355

社会热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社会热点 >

惩罚:心中有“人”,慎之又慎

2015-01-05 16:51 来源:网络点击:

惩罚:心中有“人”,慎之又慎

大人埋怨孩子不听话,其实多因没有用对教育方法


 

 核心提示|湖南卫视“一年级生”节目里,陈学冬体罚孩子引争议;温州某小学开出“迟到大王”奖状,事后老师承认欠妥;圣诞节,杭州小男生被老师打,最终老师向家长公开道歉……

    这一段时间发生的几件事,又将有关“惩罚教育”的争论摆在了大家面前。孩子比以前更难管了,但“惩罚教育”却比以前用得更“谨慎”了,教育到底要不要惩罚?什么样的惩罚是适度的?既能达到效果又不伤害孩子?

    家长说“惩罚”

    惩罚有方法,更看效果

    对于惩罚教育,家长王鹏的看法是:提倡赏识教育,但并非不能惩罚。不过,简单粗暴的惩罚,有时会奏效,可大多时候适得其反。

    “‘迟到大王’的做法,我觉得不可取,有可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耻辱。”王鹏说,教育要有方法,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惩罚方法,不同性格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惩罚方法。而惩罚教育更重要的是看效果,要触动孩子的内心,让他自己有羞耻感和负疚感,从而达到约束自己的目的。

    “据说轻微的体罚,只有孩子在某个年龄段时才能采用,比如3岁到6岁。”王鹏说,对女儿,小时候的惩罚是“关小黑屋”,到了小学阶段的惩罚是“剥夺某种权利,比如不买她想买的东西。”但无论哪种惩罚,都要让孩子明白:你还是爱她的,只是不能原谅她的错误行为。

    可以惩罚,但不能恶意

    “我肯定赞同惩罚教育,但不能恶意惩罚。”家长彭波说。

    是否恶意的标准是,是不是以教育为目的?有的家长或者老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把一些负面情绪迁怒到孩子身上,这肯定不可以。

    还有一种惩罚是,伤害、侮辱了孩子的内心,“那不是惩罚,那是伤害。”彭波说。

    老师说“惩罚”

    惩罚要讲“技巧”

    家长面对的是一个“熊孩子”,而成年累月在学校里任教的老师,面对的可是一大群。他们有什么“妙计”,去约束这些调皮的学生?

    郑州市纬一路小学的武老师给记者讲了两个小故事。

    武老师曾教的五年级,有个学生叫张东(化名),超级爱打乒乓球,上课回来晚,没下课就要跑出去,还因此常和其他班级的学生发生矛盾,怎么劝说都不行。

    后来,武老师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组织了一次班级乒乓球挑战赛,让班里会打乒乓球的孩子都参加,并且公开和

    张东约定,如果能打败全班同学和武老师,“以后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否则,不能占用课堂时间打乒乓球。

    张东信心满满,班里的学生都被他打败了,他沾沾自喜。最后武老师开始出手,刚开始时她故意输了几个球,张东便开始得意忘形,接着武老师使出招数,把张东打个“落花流水”,结果可想而知。张东很认真地遵守当众许下的诺言。

    对于爱迟到的学生,武老师也曾经这样处理过:三次劝说之后还迟到,就组织班级两大组学生列队迎接这个学生,一次后就不再迟到了。

    惩罚需要和家长结合

    “教育哪能不需要惩罚?但现在的教育环境,没有老师敢惩罚学生了。”郑东新区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说。

    现在,教育让家校关系紧张,老师一举一动,家长都在“监控”,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

    好。”当然,理解老师的家长更多,所以,面对错误严重的学生,惩罚时最好和家长结合。

    而一般的小问题,比如上课喜欢说话,以批评为主;作业写不完,罚写作业;喜欢乱扔东西,罚打扫卫生;上课吃东西,就把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学生参与制定“惩罚”方式

    郑州市二七区建新街小学,有过多年班主任经验的徐老师认为,教育首先要有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违规可以惩罚,但是不能伤害学生的精神和身体,可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这个度不好把握,因而惩罚教育需要智慧。

    教师要不断成长,保证自己心理健康,用爱和魅力感染学生。请学生参与班级和自身规则的制定,教师帮助“筛选”出学生既可以做到,又不伤害他们身心的“惩罚”方式,并和善而坚定地执行。事实证明,学生参与的管理最有效。

    专家说“惩罚”

    孩子犯错,寻找背后原因

    孩子犯错,教育是必须的,但要不要惩罚?怎样惩罚?却要因人、因时而异。

    郑州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袁林方说,孩子有不同的类型,跟孩子的性格类型有关,也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外向的孩子被批评后,自己排解的方式多样化,不往心里去;但内向的孩子可能会因无能力排解而郁郁寡欢。

    同样是被老师体罚,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

    小A,男,13岁,从小父亲打骂,简单粗暴,性格内向,恐

    惧父亲、恨父亲,但对父亲没办法。他恨老师,认为老师针对他,将对父亲的仇恨转移到老师身上,表面上不说话,但想法极端,会想打老师。

    小B,男,14岁,10岁前被父母溺爱,从没被惩罚过。后来因痴迷网络、成绩下降,父亲失望开打。孩子反应激烈,父子关系恶化。因从小被爱太多,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严重受损,愤怒、顶撞,易有冲动行为,如逃学、离家出走。

    教师要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准确判断、合理应对。

    亮点放大效果不错

    管理孩子一定要灵活,简单的体罚是不正确的,但不理孩子也是一种冷暴力。孩子犯了错,首先要根据孩子的特征,做出合理地判断,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小王处理过一个犯错的孩子。小王班里有个孩子鹏鹏,上课说话,还把写有“我是蠢猪”的字条,贴在前面同学的衣服上。老师发现后不动声色,他得知鹏鹏很想当升旗手。

    老师特地在班里进行升旗

    手选拔,事先单独找鹏鹏交流,希望他好好表现。鹏鹏表现努力,“顺利”当上升旗手。之后小王跟鹏鹏交流,老师让你当上了升旗手,以后行为举止要严格要求自己,做表率,鹏鹏很感动,自此很少犯错。

    袁林方认为,小王是个聪明冷静的老师,懂得放大鹏鹏的优点,提出的要求不是针对改正错误行为,不失为一种智慧的做法。

    惩罚坚持慎用原则

    “欣赏与惩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教育既需要欣赏也需要惩罚,但惩罚要得法,要有度。”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王振存说。

    如果使用惩罚,要以教育为目的,避免惩罚变成体罚或冷暴力。惩罚要有爱,出于对学生的更深切关心、关怀和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是说,

    使用惩罚教育前,心中一定先有学生这个“人”。惩罚要本着尊重的原则,避免惩罚异化为讽刺、挖苦甚至污蔑,显然颁发“迟到大王”奖状违背了这一点。

    惩罚要坚持慎用原则,能用奖励解决的不用惩罚,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灵的伤害,同时惩罚要让学生内心获得认同,否则就很难起到教育效果。

    新闻链接 美丽的惩罚

    英国某校几位淘气鬼,为了看一看狗的内脏,竟将校长的爱犬杀死了,可校长却“惩罚”他们画两幅画: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没想到的是,这竟激发了“坏学生”麦克劳德学习解剖的兴趣并最终荣获诺贝尔奖。麦克劳德当年的两篇作业现收藏在皮亚丹博物馆,他感言成就得益于校长那“美丽的惩罚”。


收缩
  • 电话:
    0371-12355 0371-56666665 15515512355
  •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上午08:30-11:30 下午14:30-18:00 周六周日 上午08:30-11:30 下午14:30-17:30
  • 关注公众号

  • 关注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