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9 09:03 来源:zz12355点击:次
一、新生儿、乳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
婴儿期是在指个体0-3岁的时期,这是现在世界上比较通用的划分习惯。有些心理学家如我国的朱智贤,还特别强调在婴儿期中所包含的另两个比较重要的子阶段,一个是新生儿阶段,一个是乳儿阶段。
(一)新生儿
1.新生儿的年龄阶段
新生儿时期是婴儿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它是儿童心理的发生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页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新生儿时期是从儿童出生到约1个月的时间。
儿童的生命并不是从新生儿才开始的。儿童出生前,在母体内大约度过了10个月的时间(约280天)。从受精卵开始,逐渐变成完整的胎儿,这个阶段就是胎儿期,胎儿期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 新生儿的一般特点
新生儿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为独立的生活。胎儿是通过母体来进行新陈代谢的,出生后则与外界建立独立的关系,开始独立的生理活动,这就为其心理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体的心理现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由于新生儿已开始了与客观现实的直接接触,最初的心理活动才有了出现的可能。
第三,新生儿一当面是软弱无力的,时时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料,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发展的巨大可能性,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第四,新生儿主要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内外环境。在新生儿阶段存在着若干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惊跳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上述这些反射都属于无条件反射,具有遗传的性质。新生儿大约在两周时,出现条件反射,有了条件反射,心理现象的出现才真正成为可能。
(二)乳儿
1.乳儿期的年龄阶段
从1个月到1周岁这段时期为乳儿期。
2.乳儿期的一般特点
(1)从吃奶过度到断奶,逐步学会吃普通事物。
(2)从躺卧状态、完全没有随意动作到可以用手操作物体和直立行走等随意动作。
(3)从完全不能说话过渡到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并与他人进行最简单的言语交流。
在乳儿期这一年的时间里,作为人类的三大本质特点——直立行走、双手动作、言语均已出现。
二、婴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
(一)年龄阶段
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分法是:0-3岁。
(二)一般特点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第四,各种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三、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一)婴儿期的大脑功能
1.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
(1)脑重和头围
婴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开始发育,出生时达到350-400克,是成年人脑重的25%,而这时的体重只是成人的5%;6个月时脑重达700-80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50%;12个月时已达800-900克,24个月时增到1050-1150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36个月时已接近成人的脑重范围,以后发展速度变慢,15岁时达到成人水平。
婴儿头围在刚出生时已达到34厘米,大约是成人头围的60%,12个月时达46-47厘米,24个月达49-49厘米,以后的增长速度变慢。
(2)大脑皮质
胎儿在6-7个月时,脑的基本结构就已经具备,出生时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到2岁时,脑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已基本上类似于成人大脑。
2.婴儿大脑机能的发展
(1)脑电图的情况
5个月的胎儿以显示出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已显示出与新生儿相同的脑电图。新生儿出现了同步节律波α波,这表明新生儿在皮质神经成分方面的一定的成熟性,在新生儿的皮质投射区还记录到 对各种感觉运动刺激的诱发电反应,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渐趋成熟。
(2)皮质中枢
婴儿大脑是按着其基因结构的顺序而发展的,遵循着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婴儿出生时大脑两半球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处于弥漫状态。
(3)大脑单侧化
婴儿大脑两半球在解剖和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大脑单侧化就是说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多数右利手的婴儿来说,其语言功能逐步定位于左半球的过程就是一种单侧化的过程。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差异会逐渐明显化。
(二)婴儿生理发育的正常值
1.体重
足月男婴体重为3.3-3.4千克,足月女婴为3.2-3.3千克,到5个月时婴儿的体重会翻一倍,12个月时增加2倍,到30个月的时候,体重为出生时的4倍。
2.身高
刚出生时,新生儿身高平均为50厘米,第一年内增长25厘米左右,第二年内增长10厘米左右。
四、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婴儿动作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几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
婴儿上述两方面动作的发展均是按如下规律进行的:
第一,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漫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第二,从上部动做到下部动作。如果婴儿俯卧在平台上,他先出现的动作是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最后是行走。
第三,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婴儿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最后才是灵巧的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
(二)格塞尔关于婴儿动作发展的研究
格塞尔(Gesell)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进行了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尤其是动作发展的长期追踪研究,编制出了儿童发展量表。
格塞尔的理论核心是“成熟势力说”。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并认为成熟更为重要。格塞尔认为,儿童心理和动作的发展是一个顺序模式展开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所决定的。
在关于婴儿动作的研究方面,他曾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他选取了一对双生子T和C参加实验,他安排T从出生后的第48周起每日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6周;在此期间,C不作爬梯训练,从第53周起C开始爬梯训练,每日10分钟。结果发现,C只接受了2周的训练,在爬梯的各种动作指标上就达到了T的水平。他由此得出结论,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用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能起作用。格塞尔的这个实验及结论曾引起心理学家们很大的兴趣和讨论。
总之,动作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动作,儿童与客观世界建立直接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建立了自我和客体的概念,并产生了自我意识和最初的主客体的分化,动作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既有诱导作用,又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