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8 09:21 来源:zz12355点击:次
孩子,走,坚持走过来,慢慢走……
每个孩子都是宋兆普心中的宝
乍一看,他挺像大导演李安,眼睛大而明澈,脸上挂着温和,内里透着儒雅。
李安把人生搬上电影,宋兆普把电影搬进人生。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绿巨人》、《理智与情感》中,李安将他对世界的态度写进电影,其人生和艺术境界不断升华;亦如李安,宋兆普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在“理智与情感”的纠结中,经过不断“推手”,走向“喜宴”式的结局。
宋兆普,一个普普通通的医者,一个行走在乡野的仁者。
人物名片
姓名:宋兆普
出生年月:1964年3月
籍贯:河南省汝州市纸坊乡陶村
职务:河南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院长,汝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工商联副会长,市残联副主席,平顶山市政协委员,河南省人大代表。
获得荣誉:曾荣获“中华慈善奖”提名奖,“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河南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创先争优党员之星”,“温暖2010河南十大爱心人物”,河南省“十大慈善爱心人物”。
第一章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在艇上漂流,唯一与他做伴的是一只叫做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16岁少年“派”的不可思议的奇幻旅程,被导演李安挑战技术极限般地搬上大银幕。在现实生活里,在所有一如洋洋的孩子的世界里,宋兆普也在挑战极限。所不同的是,李安把生活的极限搬上了电影,而宋兆普把电影的极限搬进了生活。
某种程度上说,宋兆普是孩子们的导演。
孩子,路有多远,爸陪你多远
洋洋长到一岁多时还不会走路,问医,被告知,可能是因为缺钙。
再长大点后,洋洋的肢体还不正常,一照片子:严重脑瘫。
说到洋洋,黄佳文不由得痛哭失声:“孩子,不是爸不疼你!咱不爬不行啊……”
带领孩子们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是一个叫宋兆普的医生……
“爸、爸,俺疼……爸爸,俺疼。”
汝州市金庚医院二楼功能训练室,三岁的洋洋哭着叫爸爸。
爸爸黄佳文刹那间泪如泉涌。
泪眼模糊里,放在孩子身上的手迟疑了一下,但也只是一瞬间的停留,他的手又用力伸向孩子的手、臂、腿,揉、搓、拉。
“爸、爸,别……”见爸爸毫无停留的意思,洋洋疼痛着求救着,鼻涕一把眼泪一把。
“乖儿,爸不能停,不弄你咋能走呢?”黄佳文哽咽着。他知道,他这样的动作,会让孩子痛苦不堪,但他又能怎样呢?因为小儿脑瘫,他一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黄佳文的妻子怀洋洋时,患上高血压妊娠症,离预产期还有俩月时,不得不剖腹产。
洋洋长到一岁多时还不会走路,问医,被告知,可能是因为缺钙。
再长大点后,洋洋的肢体还不正常,一照片子:严重脑瘫。
从那时开始,家就不再像个家了。他们开始带着孩子辗转各地治疗,两年,从1~3岁,花了将近20万元。妈妈带到去年,身体实在受不了,只好由爸爸接着带。
爷爷奶奶承受不了了,说,扔了吧。
可爸爸不。说到洋洋,黄佳文不由得痛哭失声:“不扔,不能扔,卖肾也要给孩子治病,实在没钱了,就跟他一起死……”
为了不让邻居瞧不起,他们白天不敢让孩子出门,只在晚上才带出去。村里人问,只说孩子在外地上幼儿园……
小儿脑瘫的定义可以查出一堆词汇,最简单地说,就是孩子不能像同龄孩子一样正常自如行动。
做完了其他科目训练,洋洋要进行爬行训练了。趴在地上,洋洋不动,他实在没力气了。对健康孩子不算个啥的爬行动作,对洋洋却比登天还难。
“洋洋,爬爬,洋洋,爬呀。”
黄佳文鼓励着洋洋,但洋洋不动。
“爬,快爬。”黄佳文急躁地催促着,边催边将巴掌打向孩子,“啪啪”,清脆的掌声把人们的心都打碎了。
“爸!”洋洋号啕大哭。
“孩子,不是爸不疼你!咱不爬不行啊。”抱起儿子,黄佳文再次痛哭。
实际上,像洋洋一样接受着这般“残酷”训练的孩子,在金庚医院还有很多。
5岁的王奇,4岁的小胖子陈森营,4岁的重庆孩子孔胤,等等。
一遍一遍地起卧,反复、再反复;一次一次多达数十针的银针刺激,再刺激;一趟又一趟地匍匐,再匍匐。目的只有一个:这种训练,将来可能让他们像正常孩子一样站立、行走。
但这样的目标,曾经,对于洋洋们来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而现在,这一切变得不再那么渺茫。
带领孩子们把不可能变成现实的,是一个叫宋兆普的中医,他运用传统的中医药疗法对这些孩子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让他们逐渐走向正常。
如果能够,我愿意带着他们抵达幸福的彼岸
严重脑瘫的孩子们,需要付出更多去改变宿命。宋兆普,这个脑瘫儿们生活中的导演,正在带领着他们,展开了一次具有探索意义的漂流。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作为严重脑瘫的孩子们就更是这样。实际上,他们心中的这只虎更强大,因为他们更脆弱,他们需要付出更多去改变宿命。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宋兆普,这个脑瘫儿们生活中的导演,正在带领着他们,克服心中对“虎”的恐惧,展开了一次具有探索意义的漂流。
这样的漂流,是艰辛苦涩的,如洋洋;也是温暖奇幻的,如那些日渐回归正常的孩子。
每天晚上9点多,在金庚医院五楼的病房里,有一些孩子是装睡的,这是些经历过治疗很快能独立行走的孩子。他们躲在被窝里听声音。这时,宋兆普走了进来。
窸窸窣窣地,被子的一角被掀开了,一张张纯纯的笑脸调皮地探出来,“站起来,叫爷爷!”,宋兆普逗着他们。虽然不那么自如,但一些孩子艰难地侧棱起来,拍着手:“爷爷、爷爷”地叫了起来。
那场景,宛若一幅童话的画面。
吴真男、大头、宋明,原先要么是头大如篮球,要么是瘫软如烂泥,不能站不能坐,现在,经过治疗,都站起来了。
一诺重千金,承诺过的事,就要不折不扣兑现
治病难,养护更难。128个孩子一下子拥到医院,不到一年时间,宋兆普一头黑发变白发……
开始有免费收治脑瘫患儿的想法,早在十几年前。
1999年,还在汝州东关门诊时,宋兆普就遇到过不少脑瘫患儿,一问家长,都痛哭不已,几乎都说既跑路又花钱却治不好病。他们的遭遇深深刺痛了宋兆普的心。作为医生,他决定帮助他们。
从那以后,他就对接诊的脑瘫儿或优惠或减免费用,在经历了5000到6000个病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后,从2009年3月起,他首先对汝州的100名脑瘫儿进行免费治疗。
之后不久,河南省民政厅领导了解到这一情况,前来考察,看到治疗效果那么好,他们希望能将各地一些福利院的孩子送到这里进行救治。
宋兆普于是开始了各处考察,当看到各地那么多脑瘫孩子,他一次次泪流满面,考察完,二话没说,他答应了。
但当128名脑瘫儿被送进金庚医院时,他还是始料不及。
“128个孩子啊,一下子拥到医院,难为死人了。”金庚医院三楼康复二科郭素云主任说。
治病难,养护更难。128个孩子的吃喝拉撒,一下子难住了宋兆普。每天都围着孩子们转悠,还要接待门诊病人,不到一年时间,宋兆普一头黑发变成了白发。“我没有退路,别无选择,如果不救,孩子们咋办?一诺重千金,承诺的事情,就要不折不扣地兑现。”(下转A11版)
记者感悟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简·奥斯汀写出了著名的《理智与情感》。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两位女主角对比着、选择着;今天,人们也常常在理智与情感之间摇摆。理智向左,情感向右;“做还是不做,接受还是拒绝”,这对矛盾,考量着人们的能力,检验着人们对得失的取舍,见证着人们的自私与高尚。
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宋兆普也曾纠结过、徘徊过。但他过了这道“坎儿”:不再虑及个人得失,不再理会是非短长,在孩子们纯真的微笑与期盼里,在全社会纷至沓来的支持中,他选择了责任,选择了承担。
一如他见人时的模样,脸上总是笑眯眯的,说话时则洪钟大嗓:温柔地怜悯,豁达地坚守。
宋兆普一边免费治疗脑瘫儿童一边到门诊坐诊
金庚康复医院的医生正在给病孩治疗
孩子都爱跟宋兆普腻在一起
医院收治的儿童
量一量,看看长高没……
第二章 推手
太极拳推手也称太极推手、推手等,是太极拳的一种训练方法。
优秀的太极拳推手要求知己知人,后发先至,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李安说,“我想被视为电影的奴仆”。
成为电影“奴仆”的李安,始于《推手》。
宋兆普说,我愿为中医事业竭尽全力,不断修为,厚积薄发。
医者仁心,支持他向前走的,是家教,是中医的传统医德。
对于宋兆普来说,“推手”还有另一层含义,这个“推手”便是他的家传身教。
生长在中医世家的宋兆普,有着远大的志向,那就是为中医争名,正名。
父亲的一巴掌,警醒他行医人的规矩是:“先病人,后自己”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父亲做半天手术只收1元5角钱,宋兆普也只是收了十几元。对账时当父亲发现,于是又一个巴掌打了过去。这些巴掌打醒了宋兆普……
1964年宋兆普降生在汝州市纸坊乡陶村名医宋金庚之家。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的公相。”
宋金庚,是当年汝州市知名中医外科医生。他精通岐黄,深究医理,善治骨髓炎等骨科杂症,在乡村行医数十年,乐善好施,与农民情同手足。
父亲的行为,影响着宋兆普的人生和行医态度。
在汝州武巡店读小学五年级时,他就拿出自己偷偷配置的“起药”,多次为同学们起脸上的黑痣。中学刚毕业,父亲宋金庚让他背《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辨证录》等医书,16岁他开始随父学医。由于天赋高、悟性好,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便能把脉诊疾,操刀手术,成为父亲身边的小“大拿”。
宋兆普不光从父亲那里学到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更多的是继承了父亲耿直诚实、虚怀若谷、乐善好施的品德。“医生好当,好医生不好当。”宋兆普经常这样说。让宋兆普至今记忆犹新的有一件事,那是父亲“赏赐”给他的一个巴掌。
那是1985年春天的一个下午,已是两点多钟,门诊室里还有20多个病人,正给宋老先生当助手的宋兆普早已饿得发慌。趁父亲不注意他溜了出去,跑到十多步远的厨房吃东西。盛上一碗凉透的饭,三下五除二吞进了肚里之后,他赶紧跑回诊室。
“到哪儿去了?”父亲威严地问道。红着脸,兆普说不出话来。“啪”,父亲一巴掌打了上去,“我要让你从此记住,行医人的规矩就是先病人,后自己……”
父亲还告诉他:医生只可救人,不可谋利。医生坑害病人,是会遭报应的。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父亲做半天手术只收1元5角钱,同样手术别处要几百元,宋兆普也只是收了十几元。这十几元,也没逃过父亲的法眼,对账时当父亲发现了多收的这一笔钱时,又是一个巴掌打了过去。
这些巴掌打醒了宋兆普,他明白:在宋家有些规矩是不能破的,为医者,有些原则是必须坚守的。
“只能救人,不许谋利!”“诓病人的钱是会遭报应的!”父亲这些朴实而饱含哲理的话语,成了现在他开办医院的行医准则。
“做一个真正的医生”,“做老百姓的好医生”,“要把病人当成医生最重要的恩人”,成为宋兆普一生的信念。
医术精,才有资格行善事
1988年,他进入河南中医学院“充电”。随后,又去了洛阳正骨医院进修深造,宋兆普的目标是成为中医名医……
越学习,宋兆普越感到知识的不足。
1988年,他进入河南中医学院“充电”。随后,又去了洛阳正骨医院进修深造,先后四年的学习,让宋兆普对中医有了更新的认识。
“医之始,本岐黄,灵枢作,素问详。难经出,更洋洋!……取法上,得慈航。”《医学三字经》上说,我国古代医学家、战国时期的秦越人因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人们把秦越人尊称为“神医扁鹊”。扁鹊把古代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许多方法加以总结,归纳成“四诊法”,即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扁鹊因医术高超、仁爱至诚、普济众生、施惠人间而成为我国医道、医德的万世师表。
宋兆普的目标是成为中医名医。他对切脉、望色、听声、写形及针灸、劐疮、正骨等无不娴熟精通。宋兆普每天接诊一百多个病人,只要用手一摸(脉),搭眼一看(望面色、舌苔),便能八九不离十地诊断出患者病之所在。
1999年10月,郏县一位中年妇女找宋兆普看病,她曾被当地几家医院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还有的说是乳腺癌,宋兆普仅凭他的眼和手,仔细检查后胸有成竹地对患者说:“根本不是什么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癌,里面有异物,开刀取出来就没事了!”果然,几分钟手术之后,一根3厘米长的豆根茬子被取了出来。患者后来回忆,在一次装车劳作时,乳房突然有一阵刺痛,因忙于劳作,也不便检查,谁知这小茬子给她惹了这么大的祸。
奇迹总是被他创造着,产生着。
因为他心中时常装着的,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他把多年来积累的大量的土、单、验方,传授给病人,能不花钱治的病,他绝不让病人花一分钱。有的大老远跑来找他看病,他却让人家回去找一些不值钱的草呀、皮呀、叶呀之类,交代完服用方法就打发患者走人。有的患者对此不能理解,牢骚满腹地悻悻而去。可他却说,等病好了,就不怪咱啦。
有一次,一位鲁山来的中年妇女看乳腺病,宋兆普检查后对那位妇女说:“回去上山上找些‘铁里寨’(香橼)疙瘩,熬熬当茶喝,喝不了一个月就好了。”那位妇女满脸不高兴地走了。谁知一个多月之后,这位妇女专门捎信来感谢宋医生,说她的病没花钱真的就喝好了。
“药物不取贵,农民不容易啊。”宋兆普的想法就是这么质朴而充满乡土情怀。
家庭关于医德的熏陶,父辈关于医术的传递,个人关于修为的步步精进,让宋兆普成长着,升华着。但当真正面对一群苦难的脑瘫患儿时,他还是免不了内心挣扎,去意彷徨。
鼓励孩子勇敢迈出步子
治好的孤儿在跳舞
宋兆普与外国志愿者交流
第三章 绿巨人
《绿巨人》是李安颇具思辨色彩的英雄电影,这种中国式的辩证思维方式一直是李安的风格。
理智与情感,现实与理想,选择与放弃。人生总难达到平衡。
宋兆普是“绿巨人”吗?是,他内心的强大总让你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那是一种无法战胜的信念。
但那信念中也残留着蹒跚的影子。
一种力量总在抗争,抗争,可天穹很低,覆在他的头顶。
这也许就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的所在。
所以,李安的内心和宋兆普是相通的。
因为都向往英雄。
英雄,总是为受难而来的
宋兆普有时会想,如果不曾收治这些孩子,他如今的生活会怎样?
亲朋好友说他是没事找事,不明就里的旁人说他是沽名钓誉。他感到,自己就像被挂在了烤架上,又像是站在悬崖边,想嚎嚎不出,想挣挣不开。
他心中那份纠结、痛苦,不为人理解,打碎牙齿和血吞的委屈和孤独,让他的身上充满了一种悲壮色彩。
有些像李安导演下的“绿巨人”,有着强大的力量,却又被命运紧紧束缚着。
“我这是何苦?我不缺吃穿,也算功成名就,无需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自讨苦吃,为啥给自己背上沉重的负担。”宋兆普有时会自嘲。
“一想到这儿,我头发全白了,我受的难、委屈谁知道?我天天不敢掉以轻心,出差都不敢在外住,这谁知道?”宋兆普眼中泛泪。
“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啊。”
“我曾想过放弃,也曾想过把孩子们推出去,曾想过把现有的孩子治好不接新的孩子,但你说我能推掉吗?我能对他们不管不问吗?”
“不能!”
“我也有扛不住的时候,2011年,我突然心脏难受,一查是弥漫性心肌炎。医生说你必须休息,但当我回到楼道走廊,看到孩子们眼巴巴等着我,你说我能休息吗?”
宋兆普觉得最对不住的就是爱人李素莲,那是他最大的信心支持,“爱人跟着我就没享过福,天天劳累,病都病不起,病了打着点滴还要守在医院。”
“孩子们来后,我们就没歇过,还搬到了医院,老宋天天晚上查看孩子们,孩子们弱,一天不敢大意。”李素莲说。
实际上最终给他信心的,除了自身的坚强、爱人的支持,还有很多外界的理解和支持,外国人、各级民政部门乃至周围村里的大嫂、大姐、大婶,包括金庚医院的护工。
一位网友感叹于他的大德,发信息说:致敬,兆普兄,在这个病人已成为商品的时代,您高尚的医德令人敬佩!
宋兆普感动了千万个家庭,也感动了一对美国夫妇。
美国人史蒂夫和王新玮夫妇原本在山东做了12年慈善。有一次从西安开会回山东时路过这里,有人向他们介绍了宋兆普,来到汝州一看,二话不说,从山东来到了汝州,加入到宋兆普的阵营。“只要能给这些孩子、家庭以希望,我们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王新玮说。
在李安的电影世界里,“不论好与不好、成与不成、顺或不顺,我都必须面对这些记录,努力地去完成一部作品,至于结果已非我所能控制”。
在宋兆普的世界里,孩子们就是他的作品,病人就是他的作品,所不同的是,他必须尽可能知晓结果,左右结果。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一百多个脑瘫孩子的到来,给他带来了新的挑战;家长和孩子们对他的企盼,让他必须收拾心情,重新上路。
这便是今天的宋兆普。
实际上,这样的信念在金庚医院业已成风。
“心不累,你永远都不累,心累了,你不做活都累。”当我们问到照顾孩子累不累时,56岁的护工张苗爽朗地说。她说自己的工作不只是献爱心,更是一种责任,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职尽责。目前,她已在金庚医院做了四年,把每个孩子都看做自己的亲人,疼他们爱他们。
44岁的陈新竹,在这里也工作4年了,她也习惯了这些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让俺很快乐”。
孩子们懂事的微笑,让我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爷爷,爷爷。”宋兆普来到五楼时,能走的孩子蹒跚着钻到他怀里。
其中最欢快的要数党利红、常奥民。
经过治疗,他们两个与正常孩子已无任何分别。
望着他们,宋兆普很有些成就感,也因为他们,他感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见有客人,党利红、常奥民在楼道里欢快地唱起了《美了美了》——
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
你是我这一辈子最美的玫瑰
我美了美了美了我醉了醉了醉了
带上我们的誓言远走高飞
唱罢,他们又唱起了“小燕子,穿花衣,年年岁岁来这里。”
看着他们的表演,谁都不会想得到,早在几年前,他们刚来时,身体软得像摊泥,连头都抬不起来。
实际上,让宋兆普感到安慰的事情有很多,一面锦旗,一条信息,一声问候,他都很满足。因为他深知只有患者的信任,才会让医生拥有经验、技术和快乐。
2004年12月,金庚医院像过节一样热闹,100多名村民来到这里,载歌载舞,以这种特别的形式答谢宋兆普。
原来,当年的11月15日,家住汝州市七里村的村民唐瑞敏在蟒川公路上被汽车撞伤,头部及左小腿粉碎性骨折。肇事司机不管被撞者的死活驾车逃窜,昏迷不醒的唐瑞敏后被人发现送往医院抢救,生命保住了,但唐瑞敏后期治疗却成了问题。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医疗费,首诊的医院停止了用药,家人只好把昏迷不醒的唐瑞敏接回了家中听天由命。宋兆普了解后,将唐瑞敏接到医院,为其免费治疗。在唐瑞敏住院治疗33天基本痊愈后,七里村的村民自发组织了十多辆农用三轮车,带着村里的铜器队和100多名村民,以农村最朴实、最隆重的方式感谢宋兆普。
宋兆普的努力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自2009年至今,医院已救治脑瘫患儿2300多名。特别是集中收治的福利机构的1350名脑瘫弃婴,大多数恢复良好,根据国家颁布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评估标准》,经过三次科学评估,临床有效率达98.3%,其中显效率56.7%。特别是两岁以下儿童有效率达到100%,显效率78%。已有200多名符合收养条件的脑瘫弃婴被美国、瑞典等收养组织筛选确定,陆续送往国外家庭收养。2011年5月,金庚医院完成的“全蝎、龟甲等中药组方加理疗、功能训练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研究”课题,通过省科技成果鉴定,在中药治疗小儿脑瘫领域研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临床技术研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2013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中医药治疗小儿脑瘫技术示范应用及推广”项目被河南省科技厅确定为2013年度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金庚医院也先后被民政部“明天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为省级和全国“明天计划”脑瘫儿童治疗康复定点医院,被河南省残联确定为“河南省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被河南省慈善总会命名为“慈善医院”。
宋兆普的医学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坚持中医“和中”理念,致力于小儿痿症(脑瘫)、骨髓炎、股骨头坏死、肿瘤等内外科疑难重症的临床研究,尤其是儿童脑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确立了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以中医药为主,从激活患儿脑中枢神经入手,以补肝肾、强筋骨、健脑益智、生精补髓为治疗原则,形成了自成体系疗效显著的一整套理、法、方、药。
这些来自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对于慈心为人,善举济世的宋兆普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而孩子们懂事的微笑,也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一个人的幸福,往往并不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但一个人的心境却往往能决定他的幸福指数。
幸福是什么?
就是带泪的微笑,就是选择了,不后悔。
8月底的一天,金庚医院门口又出现一个脑瘫患儿。
宋兆普又收了。
因为,他无法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