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重庆公交坠江案的6个心理学反思

郑州12355 郑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
2018年11月07日 13:11


图片




菊花怒放腊梅香,

立冬时节思念长。

图片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随着黑匣子打捞出水,重庆公交坠江案的谜团终于解开。结果却让无数人唏嘘感叹。仅仅因为一次争斗就要付出15条人命的代价?公交车几乎人人都在坐,在看似平常的上车下车之间每个人都在问,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图片

  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曾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安全飞行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

图片

    每一次重大事故的发生都是促进社会进行反思的机会。除了法律规章、安全制度,我们也需要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反思,看看这一事件带给我们哪些警醒。在面对新闻时,每个人都是看客。而促成事故的因素,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图片


反思



  1:不要把愤怒当成要挟价码,谈谈马路上的磕磕碰碰

  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剐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从走路、自行车、电动车到汽车,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小心的碰到别人或被别人碰到的情况。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很多时候过错方会抢先发难,先指责被撞的一方。好像先声夺人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占据更多优势。“爱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情况下的愤怒表达实际上是妄图控制别人,虚张声势,表达一种“我很生气,所以你必须听我的的逻辑。即便对方没有被震慑住,而是也表达愤怒,那顶多也算“扯平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样的策略真的有效么

  事实上,它也成了很多冲突升级的导火索。重庆公交坠江案中,女乘客愤怒的表达并没有让车停下,而是酿成了更大的冲突,直至惨案的发生。我们早已告别了原始的丛林时代,“谁嗓门大听谁”的逻辑在精细分工的现代社会中并不奏效。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要挟别人满足自己需求的人是该停一停了。


反思



  2:不要轻易把冲突理解为冒犯,得不得理且饶人

  你是容易感到被冒犯的人吗图片

 

  很多人在冲突发生的第一刻,感受到的是对方满满的敌意,认为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攻击,于是本能的进行反击。对方受到没有来由的攻击,也会很可能进行本能的反击。于是在多数冲突场景中,双方争吵的焦点往往是自身情绪的宣泄,而不是造成冲突的事情本身。

图片


  公交车坠江案中,如果双方能够不把来自对方的信息理解为对自己的人身攻击的话,冲突升级的可能将会下降很多。或许也就没有悲剧的发生了。心理学的经验表明,当冲突触及到内心的心理创伤时,愤怒更容易被激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伤时刻。处理好自己内心的伤疤,并学会在崩溃时刻进行自我管理,才能更好的轻装前行。


反思



  3:不要总想着找规则漏洞贪便宜,认清社会规则刚性的一面

   生活中没有规则意识的人并不是少数。有人把碰瓷当职业,有倒卖票务的黄牛党,有中国式过马路,有习惯性闯红灯的"摩的"师傅。在一些人眼里,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规则,有人的地方就有商量的空间。

图片
图片

  女乘客坚信公交司机是有停车开门的特权的,只要自己闹的够大,总能够构成特殊情况网开一面。这一侥幸心理恐怕很多人也或多或少曾经有过。

图片
图片

  殊不知社会规则的弹性是应急用的。救护车可以闯红灯是为了救命。这是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的。而正常情况下,遵守社会规则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反思



  4:在岗位上就意味着要有所承担,职业操守并不是一句空话

    即便是再平常的一次上下班,上了公交车,就相当于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了司机。而作为公交车司机而言,司机绝不仅仅是一份开车的工作,更包含了沉甸甸的责任。在公交车岗位上,就要完成岗位中的各项任务,包括妥善处理偶尔出现的难缠的乘客,更包括对全体乘客的生命安全负责。此时,司机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影响十几人生命安全的公共行为。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坠江案中,公交车司机从司机的社会角色转换成受到攻击的个人角色,没有承担好职业身份所要求的职责。一些人把工作理解为简单的上班挣钱,这样的认识是不完备的。一种职业代表着一种社会契约和期许。在岗位上就应该以职业操守为底线,承担起这个角色该有的社会责任。


反思



  5:遇到计划以外的失败怎么办,自然接受结果,天塌不了

  很多人经历过倒霉的时刻:该上班了闹钟没有响,急着出门忘了带钥匙,急着交文件电脑死机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匆匆忙忙,仿佛有一堆天大的事要完成。


图片

  但是当计划之外的小事故发生时,天真的塌了吗

  遇到意外首先考虑是怎么处理后续问题,使损失降到最低。如果不能及时冷静下来,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学会止损,是人生路上的必备功课。等事情过去了,回首看时或许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有些时候,自然接受结果就是最好的选择。社会规则不是小女孩连哭带闹就能买到的糖果。怨天尤人不如合理分析。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是每个人心理成熟的必修课。


反思



  6:事不关己还要继续高高挂起吗,旁观者效应的警示

  公交坠江案中,打人乘客在冲突进一步升级之前骂了司机足足5分钟。在这5分钟里,

  为什么没有乘客站出来制止

  人心真如一些网友所说的如此冷漠吗


  社会心理学曾对这一现象做出过很好的解释。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又叫旁观者效应,是指在某种场景下的责任被参与的群体分散负担,从而造成每个人最后实际承担的责任都远远小于当只有一个人在场时所需要承担的这种情况。


图片


  简单的说,当很多人在场时,每个人都认为别人可能会站出来,责任是大家一起的,每个人均摊的责任并不多,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集体冷漠的现象。最好的办法是,指定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比如:那个穿蓝衣服的小伙子,你过来帮忙。”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求助,使责任变的不可推脱,更能产生实际效果。即便如此,每个人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在必要的时刻,我们需要更多的人主动承担。


文章来源:田凯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付展旭

审核:郑欢欢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图片



修改于2018年11月08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郑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